备战全运|朱雪莹:“每根发丝都到位” 的蹦床攻坚战
青岛国信体育馆的灯光下,朱雪莹完成最后一个空中转体动作,如一片羽毛般轻盈落地。9 月 6 日的全国蹦床锦标赛决赛中,她以 58.60 分的高分摘金,技术分与位移分双双刷新赛事纪录。场边教练递来的记录表上,每个动作的细节评分都近乎完美 —— 这正是她口中 “把每一根头发丝都放好” 的具象呈现。距离 11 月在粤港澳开幕的第十五届全运会还有两个月,这位东京奥运会冠军正用极致的细节把控,铺就通往全运金牌的道路。
蹦床被称作 “空中芭蕾”,在 4.28 米长的弹性网上,运动员每厘米的位移都可能改变最终排名。朱雪莹的 58.60 分背后,是 15.00 分的高难度成套动作中,每个空中姿态的精准控制:团身时膝盖与胸部的距离误差不超过 5 厘米,直体动作躯干与大腿夹角严格保持在 135 度以上,落地时双脚间距稳定在 30 厘米的最优范围内。“观众看到的是流畅的空中动作,我们练的是千分之一秒的节奏偏差。” 她在赛后训练馆里解释,指尖划过训练服上的纹路,“就像这衣服的接缝,歪一毫厘都可能影响空中平衡。”
这种对细节的偏执,源于 2021 年全运会的刻骨铭心。彼时刚斩获奥运金牌的她,因隔离后仓促备战,在预赛第二套动作中出现落地偏差,最终排名第 48 位无缘个人决赛。如今训练馆的墙上,仍贴着那次失误的技术分析图,红色箭头密密麻麻标注着空中姿态的微小失衡。“当时总觉得奥运金牌是底气,却忘了全运会的赛场从来藏不住侥幸。” 朱雪莹的训练日志里写着,“现在每堂训练课结束,我都会反复回看录像,连头发飘动的轨迹都要分析 —— 它能反映空中旋转的角速度。”
巴黎奥运会第四名的经历,更让她把细节打磨成习惯。从东京周期依赖爆发力,到如今将科学训练渗透到每个环节:早晨 7 点的核心力量训练精确到每组动作的呼吸节奏,下午的技术课用高速摄像机捕捉空中姿态,晚上的康复时间严格控制在 45 分钟,连冰袋敷腰的位置都要标记在训练计划表上。“以前觉得‘把动作完成’就够了,现在明白‘完成’和‘完美’之间,隔着一万次对细节的修正。” 她指着训练馆镜子上的便签,上面写着 “腾空高度误差≤5cm”“转体轴心偏移≤2cm” 等十几条细化指标。

这种专业态度也延伸到团队备战中。作为天津队的核心,朱雪莹每天额外花一小时带年轻队员练基础动作。在最近一次队内测试中,她发现 17 岁小将张欣的空翻姿态有偏差,当即用手机拍下动作视频,逐帧对比技术手册上的标准姿态。“雪莹姐会教我们观察鞋带的松紧 —— 太松影响发力,太紧限制脚踝活动。” 张欣记得,朱雪莹连护腕的缠绕角度都有讲究,“她说每个细节的叠加,就是比赛时的底气。”
随着全运会临近,训练馆的倒计时牌不断刷新。朱雪莹的成套动作难度稳定在 15.00 分,但她仍在打磨衔接动作的流畅性。“决赛场上 0.1 分的差距,可能就藏在某个转体的收尾动作里。” 她引用教练常说的话,指尖轻触蹦床网面,感受 112 根弹簧的弹性反馈。墙上的日历标注着重要节点:9 月下旬赴广东适应场地,10 月开始模拟赛训练,11 月 9 日开幕式后进入冲刺阶段。
傍晚的训练结束后,朱雪莹对着镜子整理训练服,将额前的碎发仔细别到耳后。这个动作让人想起她的那句名言:“当每一根头发都有它该在的位置,动作自然会找到它的最优轨迹。” 训练馆外的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,正如她在全运征途上留下的脚印 —— 每一步都踏得扎实而精准。两个月后的粤港澳赛场,这位将细节刻进骨子里的奥运冠军,正期待用一场完美的 “空中芭蕾”,圆自己的全运金牌梦。
zoty中欧,zoty中欧官网,zoty中欧体育,zoty中欧官方网站,zoty.com
发表评论